2025年9月25日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随·意”研究生读书会开幕暨授牌仪式在人文楼102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以“随经典而行,意观通之境”为主题,致力于通过系统研读经典著作,引导研究生在思想源头汲取智慧,在理论深处构筑根基,全面提升学术素养与思想境界。刘中秋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龚建文、曾庆娣副院长、林志彬副院长及“随·意”研究生读书会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读书会的正式启动。会议由龚建文书记主持。

在授牌仪式环节,刘中秋副校长作为授牌人,向2025级研究生袁翰超同学授予“随·意”读书会牌匾。仪式庄重而简朴,标志着读书会正式成立,也体现了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袁翰超同学作为学生代表接受牌匾,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刘中秋副校长随后发表致辞。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与使命,要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接班人培养工作。针对学生培养,刘副校长希望同学们珍惜读书会这一平台,通过精读思想经典,切实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读书视为成长的基石,在经典浸润中锤炼品格、夯实根基。针对教师队伍,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要勇于担当,不断提升教学与指导能力,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学院建设,他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学科的基础性作用,为学校发展注入思想活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导师代表王玉学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将全力支持读书会活动,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王教授指出,经典著作是经时间检验的思想精华,具有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王教授特别强调,在中医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意义独特。他援引朱丹溪苦读《黄帝内经》、彭应祥熟读医典五年等中医大家的治学经历,说明扎实的经典功底对学术成长至关重要,并鼓励师生静心读典、精研文本,在阅读中培育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为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2025级研究生袁翰超作为学生代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研读原著的意义:第一,阅读原著有助于避免对经典思想的误读。第二,二手文献虽具参考价值,但往往对原著进行提炼与简化。哲学思考本身是复杂的过程,读原著对我们构建学术论证具有重要启发。第三,经典原著比专题论文更契合读书会形式。论文通常聚焦具体问题,不利于跨领域交流;而原著体系完整、思想深邃,更有利于促进深入讨论与思想碰撞。此外,经典著作历经时间考验,质量更有保障。

开幕暨授牌仪式在龚建文书记的总结中圆满落幕。他指出,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与理论素养。龚建文书记特别强调,读书会将陪伴学生成长,期待师生踊跃参与,共读经典、共同进步。
在开幕暨授牌仪式圆满结束后,本学期第一期读书会在智广元教授的领读下顺利开启。本期读书会聚焦科学哲学领域里程碑式著作——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前三章,采用“学生共读共享+教师总结引领”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包含领读人总体导读、重点段落集体研读与深度讨论三个环节,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充分融入文本,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
读书会现场研讨氛围热烈,师生围绕《科学革命的结构》前三章的核心理论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领读学生袁翰超首先梳理了文本的整体框架与时代背景;徐菲儿同学则从“科学教科书”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引导大家思考教科书在科学知识传承中的范式塑造作用;吴正权同学聚焦“科学形象建构”探讨科学史研究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智广元教授作为领读教师,分享了关于“理论的内涵与边界”“科学革命的发生机制”“库恩理论对当代跨学科研究的启示”等前沿思考,为文本解读提供了专业纵深。

最后,曾庆娣副院长对读书会的深入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三点核心建议:首先,要沉潜于心,精研原著,准确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原意;其次,要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鼓励观点交锋,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新的灵感;最后,要享受阅读过程,在共读共享中体验思想探索的纯粹乐趣。龚建文书记随后做了画龙点睛式总结,巧妙呼应同学们提出的“心理学范式存在性”问题,以跨学科视角拓展了“科学范式”的理论疆界,使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学科实践形成有机联结,为本次读书会画上圆满句号。
摄影:刘国昊
撰稿:卓尔娜 袁翰超
审核:曾庆娣
审定:龚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