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在人文楼4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聚焦科技前沿、筑牢哲学根基、培育批判思维、引领创新视野”为主线,旨在从学科内涵与学术使命的高度,引导新生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与时代责任,开启系统化、专业化、研究型学习的新阶段。学院党委书记龚建文、林志彬副院长、曾庆娣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秘书、新生辅导员以及2025级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11名新同学出席了见面会。会议由曾庆娣副院长主持。

一、师长引路,携梦领航——2025级开学典礼隆重启幕
会议由龚建文书记致辞。他强调指出,学院已初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人文—科技哲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与创新生态,学科布局持续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他强调,学院始终将研究生教育置于学院发展的重要位置,今后将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系统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着力打造精品读书会等高水平学术平台,持续创新培养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理论阐释水平。龚书记勉励同学们要恪守扎实的治学路径,广泛阅读经典、深入独立思考、积极投身实践,努力融通中西学术脉络,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研究生教育分管领导曾庆娣副院长随后以“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依然需要下‘笨想’功夫”为主题,通过引入与AI对话“您能替代人类思考吗”,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辅助科研中的工具性边界。她指出,AI虽可承担信息检索、逻辑初构等程序性工作,但其缺乏真正的理解力、价值判断与批判反思能力,无法替代人类特有的理论思维。她进一步强调,在科技哲学研究中,研究生要回归哲学传统的“笨想”功夫,通过专注、持久且耐得住寂寞的沉思,锤炼提出真问题的能力、构建理论框架的想象力以及对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力。

林志彬副院长作为导师代表,重点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培养中所推行的团队培养机制。他强调,除导师个人指导外,每位研究生应主动拓展学术视野,积极向学院其他导师请教学习。这一机制旨在打破单一指导模式的局限,通过多元学术视角和跨研究方向的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涵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林院长鼓励同学们珍惜学院丰富的师资资源,在开放、协作的学术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智广元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选择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意味着主动切入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深层困惑。他强调,该专业需同时把握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并始终保持哲学的批判性反思和整体性视野。智老师提出,实现从“听课”到“读书”、“答题”到“提问”、“积累”到“研究”的转变,是完成从“知识接受者”迈向“知识创造者”的关键,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生成性力量。

与会各位导师也相继发言,为新生带来深刻寄语。樊学庆教授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处在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他鼓励同学们主动利用学院优质资源,潜心向学、追求卓越。王玉玉学教授勉励大家在校期间要“明德立志、担当成才”,做到谋事有方、做事踏实,最终成就更大作为。曹莉莉老师强调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勤于写作、注重输出,实现“读、思、写、悟”的有机统一。谭志敏老师则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不耻下问、笔耕不辍,在学术写作中体会思维的乐趣与创造的愉悦。作为导师队伍中的新锐力量,刘念、李建江、刘鹏与杨兴升四位青年教师基于自身的亲身体悟,分享了如何从事富有深度、严谨性并带来内在愉悦的学术探索。
二、新声初啼,共赴学海——2025级新生精彩亮相
随后,2025级11位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次作自我介绍。同学们分别从学业背景、研究兴趣和未来规划等方面展开分享,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学习的强烈期待。大家的学科背景多元,学术兴趣广泛,涵盖科学哲学、技术伦理、人工智能反思、医学人文等多个方向。现场氛围热烈,言语中充满对学术探索的真诚与热情。通过此次交流,新生间增进了彼此了解,也在交流中初步形成了互学共进、思想碰撞的学术共同体氛围,为今后的科研协作与共同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典明理,厚望新研——导师赠书仪式举行
典礼第三项举行了庄重而温馨的导师赠书仪式。多位导师共同为2025级科技哲学专业新生赠送了科学哲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英国学者A.F.查尔默斯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该书被誉为科学哲学入门的必读之作,旨在引导学子深入思考科学的本质与方法。导师们希望同学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培养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赠书不仅承载着导师的殷切期望,也象征着学术薪火的传递,为新生即将开启的研究生学习之旅注入了思想动力与人文温度。





本次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不仅深化了2025级新生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理解,更搭建了师生深入交流的桥梁。整场活动庄严而热烈,既有思想的引领,又有学术的启迪,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育人温度。愿同学们以此为起点,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深耕厚植、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摄影人/撰稿:梁晓雷
审核:曾庆娣
审定:龚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