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文楼102举办医学人文前沿讲坛第四讲。本次讲坛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担任主讲,以“法象药理学真的有‘局限’吗?——一个来自易学-现象学的澄清”为主题展开深度阐释。讲座吸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以及其他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讲座由曾庆娣副院长主持。
一、破除认知误区:中医法相药理学的哲学根基在阐释
讲座开篇,方教授直指当前学界对中医法相药理学的三大认知误区,即认识论层面的主观化质疑、体系建构层面的非科学化批判以及实验支持层面的实证性否定。他指出,这些误区的产生根源在于用近代西方科学的单一标准衡量中医这一蕴含东方智慧的文化体系,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底蕴。
方教授强调,中医法相药理学并非简单的经验归纳或主观推测,而是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上的演绎性理论体系。他以“瓜蒌形似心脏而善治心病”的临床案例为例,说明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并非表面的形态联想,而是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深刻把握,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的观点高度契合。方教授进一步阐释,中医法相药理学中的“法”并非单纯的模仿或规则,而是源于《周易》“制而用之谓之法”的实践智慧,“相”也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是事物内在运动规律的显现,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认识药物、阐释疗效的独特哲学框架。
针对部分学者将中医发展滞后归咎于宋明理学与法相药理学的观点,方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任何医学体系的发展都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条件制约,中医法相药理学在缺乏现代实验仪器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象思维”实现了对药物功效的有效认知和临床应用,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将中医的发展困境简单归因于自身理论体系,忽视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西方医学传入的时代背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深挖思维内核:解码“象”与“五行”的辩证智慧
讲座核心部分,方教授围绕“象”与“五行”两个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医法相药理学的哲学内核,并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进行了深度对话。他指出,中医之“象”并非静态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动态的、联系的运动方式的体现,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观点一脉相承。
方教授详细阐释了“象”与“像”的本质区别:“像”侧重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而“象”则指向事物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运动规律。中医法相药理学所关注的“象”,是通过对自然万物运动方式的观察和总结,提炼出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型。他以《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为例,说明中医的“象思维”是一种将天地人视为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阐释五行学说时,方教授突破了将金木水火土简单等同于五种物质的传统认知,提出五行是五种基本的运动方式:木主“生发”、火主“炎上”、土主“运化”、金主“肃降”、水主“润下”。这五种运动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基本原理。方教授指出,中医用药的本质的是通过药物的“象”来调节人体五行运动的失衡状态,实现“阴平阳秘”的健康目标,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辩证思维。
为回应学界对中医“疗效无法重复”“体系缺乏一致性”的质疑,方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论证。他强调,中医的疗效并非依赖于单一药物的固定功效,而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实践智慧。同一药物在不同的辨证体系中之所以能发挥不同功效,正是因为中医把握了药物“象”的多样性和人体病理状态的特殊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高度契合。方教授以五皮散为例,说明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皮类药物之所以能治疗不同病症,本质上是因为它们虽同属“金”之象(肃降运动),但在五行体系中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和作用。
三、跨学科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医哲学的当代融合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中医现象学的重构可能性、五行运动的分类边界、中国哲学与中医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针对杨兴升老师“中医现象学是否需要系统化重构”的提问,方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医哲学的现代阐释提供了重要工具。我们并非要重构中医理论,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医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鲜活智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融合。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降维打击”,而是基于实践基础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理论品格。
在回应刘念老师“中国哲学与中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时,方教授提出,中国哲学是中医的理论根基,中医是中国哲学的实践载体,二者是“体用不二”的辩证关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中医的“五脏神”、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了中国哲学与中医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本质上是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践行,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理相呼应。方教授强调,中医的“心神”概念将人的精神维度与身体机能紧密联系,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具有内在契合性,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启示。
针对黄学涛老师提出的宋代之前中医药理阐释方式的历史追问,方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出发,指出法相药理学的思维方式并非始于宋代,而是在中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汤液经》到张仲景的经方,中医用药的配伍原则始终蕴含着“象思维”和五行辩证的智慧,宋代只是将这种实践智慧系统化、理论化而已。
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使命
副院长曾庆娣在总结中指出,方向红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分享,更是一场贯通中西、融合古今的哲学对话。她强调,方教授从易学“观象制器”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双重进路出发,深刻揭示了法象药理学中“象”不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对药物运动本质的直观把握;“相”也不是静止的外在特征,而是药物内在功能与人体生命状态相互感应的动态呈现。这一“象-相”逻辑,构成了法象药理学的认识论内核,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象以尽意”的思维特质,也与现象学强调“本质直观”的路径高度契合。她进一步指出,方教授的阐释不仅澄清了学界对法象药理学的诸多误解,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医理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参照与方法论启示。
本次讲座深入解读了中医药学“法象药理”“取象比类”中蕴含的系统思维与辩证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作为医学人文前沿讲坛的关键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医学人文研究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术创新的具体举措。讲坛的成功举办,为学院持续深化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奠定了扎实基础。
摄影人:陈禹瞳
撰稿人:吴正权
审核人:曾庆娣
审定人:龚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