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七期“随·意”研究生读书会于人文楼403室顺利举行。本次研读活动由郑晓如老师作为领读老师,2025届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全体研究生与会。活动以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善]为研读文本。
首先,郑晓如老师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善]的内容和逻辑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开启了本次读书会的序幕。领读学生钟小燕对第一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概念如善、幸福、德性活动等进行了逻辑的分析,为本次研读内容提供了总体认识。接下来,每位同学针对所选择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
袁翰超同学探讨了第一节到第三节的内容即具体的目的善-最高的终极目的善,相应的也引出作为人类一切行动之终极目标的“最高善”;吴正权同学分析了第四节内容,说明了幸福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是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徐菲儿同学以“三种生活”的分析,阐明亚氏如何排除对幸福的错误理解;陈禹瞳同学对“柏拉图的善的概念”这节内容做了阐释,总结亚氏对柏拉图的善提出了四点批判;袁翰超同学也做了相应补充,认为我们可以从范畴论来更好的理解;庞子泓同学详细分析了属人的善的概念,从什么是幸福到人的特有活动,以及人的活动之于其它动植物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得出人的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这种人所独有的活动;王梓入同学围绕“属人的善概念的辩护”详述了幸福是在活动中实现的,而外在的条件也很重要,一个出身贫寒,或外在条件很差的人,是很难达到灵魂的幸福;胡文青同学解析了“幸福的获得”这节内容,指出幸福的获得可以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通过努力获得,虽然有时也能通过运气而获得,但亚氏认为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却并不是运气而是努力;钟小燕同学就人活着的时候能不能是幸福的来探讨第十节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由于在死了后才会不再受到厄运或好运,因而才能对其进行盖棺定论以论其是否幸福的说法是荒谬的。一个人不是在短时间内,而是在一生中都合乎完满的德性地活动着,并且充分地享有外在善的,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幸福的人;秦如同学就“称赞与幸福”分析亚氏认为幸福不能被称赞或歌颂,而只能被崇敬。研读过程中,与会同学们就各自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郑晓如老师针对每个问题进行引导和扩展。
研读结束后,郑晓如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并针对研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化引导,她强调第七节“属人的善的概念”是作为本卷的核心部分,应该花时间反复阅读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内容与逻辑。最后,郑老师从整体上厘清了本卷的逻辑脉络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一切伦理学的学习最终都应落脚于生活,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将经典的智慧转化为躬行实践的德性力量。
摄影人:钟小燕 王梓入
撰稿人:钟小燕 郑晓如
审核人:曾庆娣
审定人:龚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