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广中医马院”)主办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人文楼102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科学技术哲学的当代前沿与跨学科对话”为主题,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审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并探寻其哲学意涵与应对路径。研讨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安排了特邀专家的主旨发言和与谈人的分享;下半场以“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人文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为论题,通过特邀专家与广中医马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导师组的自由讨论,为广中医马院及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学校发展规划部副部长王坤出席了会议,曾庆娣副院长、智广元教授主持会议,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导师组成员和青年教师参与了会议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会议。
一、领导致辞
研讨会伊始,广中医马院党委书记龚建文首先在致辞中肯定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必要性,继而回顾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及医学人文二级学科并存的格局下,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实质性落地,是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龚书记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加强各兄弟院校的合作,也希望各专家学者为广中医马院及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高水平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最后,他对各位专家的莅临与支持、会务组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接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王坤发表致辞。王部长首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达了祝贺,也对各位专家的带来表达了感谢。接着,他指出,科技哲学作为连接科技前沿与人文价值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学科生态扩容的关键抓手,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的重要理论支点。他强调,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院校,科技哲学学科要办出"中医药味儿",要围绕中医药伦理规范、智能诊疗的技术边界、医学人文的历史谱系等关键议题,深化科技哲学与中医药内涵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哲学话语体系的互鉴共生,让科技哲学讲中医药的故事、解中医药的难题。他提出,我们要以科技哲学为桥梁,联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人文、中医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破解学科孤岛的困局,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跨学科动能。与此同时,学校也将搭建相应的平台、对接校外资源,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最后,王部长期待各位专家的携手同行,共同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技哲学学科发展前景。
二、专家主旨报告和与谈人分享
在主旨报告环节,闫坤如教授、袁继红教授、李珍教授、齐磊磊教授、马俊领教授等五位特邀专家先后发言,作为与谈人的智广元、杨兴升、刘鹏、李宁宁、樊学庆等五位学科导师和青年教师也分别就与谈专家的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存在疑惑的地方。
1.闫坤如教授发言、智广元教授与谈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以《科技伦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深入阐述了建构科技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与路径选择。她指出,科技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许多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针对"西方的理论能否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一根本性问题,她提出要打破知识霸权,认识到中西方知识体系的不可公度性。通过分析“agent”“robust”“value”等概念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和理解偏差,她论证了中国建构自主科技伦理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闫教授的发言,智广元教授分享了他的学习体会。智教授认为,闫教授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前瞻性和现实关怀。他强调,要打破西方的知识霸权,就需要建构一个面向中国问题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一套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治理实践的伦理话语、话语体系。接着,智教授向闫教授请教了中国伦理学概念话语体系与西方伦理学进行深度伦理对话的共同基础是什么的问题。
闫教授在回应中指出,中国伦理学概念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否认西方伦理学知识,且中国的价值传统中就包含西方伦理学知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知识,西方伦理学知识可以作为地方性知识助力中国伦理学概念话语体系的构建。
2.袁继红教授发言、杨兴升老师与谈
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袁继红教授分享了"计算社会科学与生成解释"的最新研究成果。她提出,计算社会科学是基于能动者建模(简称ABM)的一种计算方法,它能够通过微观机制生成宏观社会现象的解释,这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范式。他还以美国西北大学开发的程序模拟种族隔离现象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微观个体互动涌现出宏观社会现象的过程。她认为,微观机制如何涌现出宏观现象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关注,并强调"生成解释"不是演绎的,其本质更接近于一种溯因推理,从而为理解宏观现象的因果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针对袁教授的发言,杨兴升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体会。杨兴升认为,袁教授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前沿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更凸显了其时代意义,即通计算机模拟中的能动者(agent)特定属性的设定,模拟其后面的宏观行为,从而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这给我们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
袁教授补充道,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虽然在2009年才正式出现,但这种方法在更早之前的1972年就已经出现,甚至也不一定要在计算机上实现。
3.李珍老师发言、刘鹏老师与谈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珍教授探讨了“具身智能的‘具身悖论’”。她从人工智能从计算表征主义到具身主义的转变入手论述了具身智能的特征,接着提出了具身智能的“具身悖论”,即若智能的确依赖于身体,那么是否意味着无物理实体的纯计算系统必然无法实现智能?反之,若能通过高精度仿真模拟出身体-环境交互的全部功能,是否意味着具身性可被完全虚拟化?接着,李教授从奇偶性原理与具身悖论、具身主义和计算主义的关系、作为模拟计算的具身性三方面出发,揭示了具身悖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和根源,并通过具身认知的重新界定,尝试消解这一悖论。
针对李教授的发言,刘鹏老师首先总结了一下李老师的发言内容,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具身悖论”本质上是古老的身心关系和人类认知本质问题在AI时代的当代体现。AI只是基于“干认知”的模式模仿,它学会了写诗的“逻辑”而非基于“湿认知”拥有了写诗的“体验”。与可替换、理论上可永生的计算机硬件不同,人的身体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可朽性”。
李教授对刘鹏老师的分享回应道,刘老师的分享回归了身心关系的经典问题,这是一个从笛卡个时代就备受思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心智,什么是身体,有待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思考,她认为这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4. 齐磊磊教授发言、李宁宁老师与谈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磊磊教授以“计算机能实现人类智能吗——关于计算机智能三个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为题,从词源学角度追溯了“智能(intelligence)”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而从数据、算力和算法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局限。她特别指出,虽然计算机处理速度远超人类,但人脑的复杂结构使其整体算力仍然远超机器。他强调,人类智能中的反事实推理、想象和创造能力是当前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领域。不过,因果推理模型帮助计算机从算法上实现人类智能。
针对齐教授的发言,李宁宁老师认为,齐教授的发言翔实地分享了人工智能哲学和系统科学哲学里的基础性问题。她指出,当前围绕计算机实现人类智能的相关哲学讨论与对“智能”“实现”的理解是强关联的,讨论的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能实现,而是在于不断厘清这其中所包含的复杂性问题,迫使人类不断反思人类智能的本质,以及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为此,她也向齐教授分享一下当前系统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领域的前沿问题。
齐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回应道,从系统科学哲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问题是其智能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并鼓励有相应学科背景的学者沿此思路继续深挖。
5. 马俊领教授发言、樊学庆教授与谈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俊领教授以“医学人文谱系略考”为题论述了其对医学人文的理解。他首先从医学人文的概念及其中西文化源流出发,提出人文从其源头开始,就是一种对人类进行的基于道义的约束。但是,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挤压了人的内在神圣性和神秘性,实证方法的扩张使得人的生命成为实验科学和分类科学界定与分析的客观素材,庞大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使得人的工具理性与计算理性处于四面出击的地位。这造就生命被规训、价值和意义本质被淹没、生命的质朴方式和丰富性被颠扑的三个危机。为此,我们需要弘扬人文主义。接着,马教授从医学人文的古典渊源、近现代回归古希腊传统、伦理化与康德哲学回归论述了医学人文的具体实践与发展。
对于马教授的发言,樊学庆教授首先肯定马老师对“人文”概念的考证,也特别认同马老师人文主义的困境本质是人的困境的说法,并指出当下强调人文价值的必要性。他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并非完全超越时代,其产生有特定时代背景,但剥离时代赋予的概念后,其思考的核心问题如 “人是什么”“身体是什么”等问题在历史中早已被提出。回看历史中人们对这些核心问题的提出、思考与解决方式,其价值在于为当下应对同类问题提供参考,这也是当下重视人文的实践意义。
马老师赞同樊教授的观点,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思考,都不能脱人性的底层逻辑。
三、圆桌讨论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由曾庆娣副院长主持,学院教师与特邀专家以“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人文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为题,围绕广中医马院发展、学科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等实际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曾庆娣副院长、林志彬副院长、王玉学教授、谭志敏副教授、曹莉莉副教授、智广元教授主要向专家们请教了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人文三个学科如何发展、人才如何培养、教师如何转型成长以及三者如何协同等问题。他们恳请在座专家畅所欲言,共同为广中医马院及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


与会专家认为,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守住和发挥既有的学科优势,如哲学方面的反思与批判;二是要结合学校特色设置一些交叉学科和发展方向,如医学伦理学。在教师转型与成长方面,教师个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抓住学校学院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以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契机;第二,在发挥自己既有研究积累和研究背景优势的同时,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将既有研究与医学人文交叉融合,探索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在学院整体发展层面,管理者要确立一个大家都可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要给予老师们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搭建尽可能宽松的平台环境,针对卡住学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制定激励政策,并通过资源人脉“引进来”的方式,激发老师的自主性、积极性与活力。在具体的学科交叉方面,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人文都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比如科学哲学里面的系统思想与中医理论中的系统思想有很大的契合点。


智广元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提出,本次研讨会让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内容丰富、结构紧凑、交流深入的学术盛会,实现了学科的深入融合、视角与观点的交叉、院校间深度合作的孕育。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了预设议程,甚至超出了期待。最后,智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院内老师、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
撰稿:黄学涛、杨兴升
摄影:刘国昊、陈禹瞳
审核:曾庆娣
审定:龚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