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消息 · 林彬    2022/11/05      · 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应邀主讲“随·意”研究生读书会首场校外专家讲座“贝叶斯检验与库恩范式”    2025/11/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随·意”研究生读书会第八期顺利举行    2025/11/24      · 守正创新,聚力前行——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2025/11/22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讲座    2025/11/17
 
 
 首页 
 学院概况 
 新闻动态 
 规章制度 
 党建工会 
 师资力量 
 学生园地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招生就业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应邀主讲“随·意”研究生读书会首场校外专家讲座“贝叶斯检验与库恩范式”

发布时间:2025-11-24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建设与学位点培育工作,2025年11月18日下午3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文楼403室成功举办了研究生读书会校外专家首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平教授担任主讲,以《贝叶斯检验与库恩范式》为主题展开深入讲解。学院党委书记龚建文、副院长曾庆娣,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同参加本次活动,讲座由智广元教授主持。

 

一、理论溯源:从“范式革命”的困境到“贝叶斯”的破局

陈晓平教授的讲座始于对科学哲学史上一个经典难题的重新审视。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理解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争议,关键在于厘清其理论所依赖的检验模型。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学术史的发展揭示了一条从批判走向建构的清晰路径。

库恩的理论因其革命性洞见而闻名,他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模式,即“新旧范式的转换”本质上是科学共同体世界观的改变。然而,当他用“格式塔转换”来类比这一过程时,却被许多哲学家贴上了“非理性”的标签。陈教授深入剖析了困境的根源:库恩正确地批判了当时主流的“假设-演绎”检验模型的缺陷(如无法处理反例、存在逻辑谬误),却错误地认为所有科学检验的逻辑模型都是无效的,从而滑向了相对主义。而破局之钥,正是一种库恩未曾意识到的、更为强大的检验模型——贝叶斯方法。

二、方法剖析:贝叶斯模型如何为科学革命注入“逻辑灵魂”

在构建了清晰的理论冲突框架后,陈晓平教授转向了讲座的核心环节,即如何运用贝叶斯检验模型,为库恩的定性描述提供精确的定量逻辑支撑。

1.模型比较:从“单打独斗”到“同台竞技”

陈教授首先精辟地比较了两种检验模型的核心差异:假设-演绎模型,即单理论检验,让一个理论单独面对证据,其“认证”推理在逻辑上无效,且无法解释为何科学家在反例面前仍能坚守主流范式。贝叶斯模型,即多理论检验,让多个竞争性假设同时面对证据的检验。陈教授生动地阐释了贝叶斯公式中的关键概念——验前概率、预测度和验后概率。他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正是通过不断纳入新证据,动态更新各理论验后概率的过程,这亦是当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

2.实践重构:解释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

紧接着,陈教授演示了如何用贝叶斯模型重新解释库恩理论的两个核心阶段。在常规科学时期,当只有一个主流范式且无竞争对手时,贝叶斯公式显示,无论出现何种反常证据,范式的验后概率都保持不变。这逻辑地解释了为何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会对反常现象产生“免疫”,将其视为待解的“谜题”而非致命的“反例”。而在科学革命时期,当出现竞争范式并能解释旧范式无法解决的反常证据时,贝叶斯计算将清晰展示,主流范式的验后概率趋近于0,而竞争范式的验后概率趋近于1。这一过程同时完成了证伪主流范式与证实竞争范式,为库恩所描述的“范式转换”提供了坚实的理性依据,使其不再是纯心理的“格式塔转换”。

 

三、方法论启示: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

陈晓平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刻梳理,更是一场跨学科方法论的精彩示范。他总结道,贝叶斯模型并非要完全取代库恩的洞见,而是与之形成互补。

贝叶斯公式中的“验前概率”为科学共同体中的信念、价值判断等非理性因素留下了空间,而基于证据的逻辑计算则构成了强大的理性比较基础。二者共同形成了科学进步所必需的“必要的张力”。这种将精确的逻辑模型与宏大的历史主义视角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不仅有力地回应了历史上的学术争议,也为理解当代科技发展(如人工智能)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讲座尾声,龚建文书记代表学院向陈晓平教授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纪念品——本次讲座的定制相纸。这份独具匠心的礼物,承载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师生对陈教授诚挚的感谢与深厚的情谊,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讲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位点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引入科学哲学前沿理论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讲座不仅提升了研究生对理论检验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解,也强化了其逻辑思维与学术创新能力,为学院构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注入新动力。


摄影人:胡文青

撰稿人:徐菲儿

审核人:曾庆娣

审定人:龚建文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随·意”研究生读书会第八期顺利举行

关闭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Copyright(c)2015

地址: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人文楼  510006